民訴103I: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

吳子毅
Jun 21, 2023

--

壹、民事訴訟法第103條第1項:

被告就前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

貳、實務見解:

一、性質:

(一)法定質權(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重上更二字第121號民事判決):

(三)次按被告就原告依法院裁定所供訴訟費用擔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該規定準用於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擔保之情形,此觀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甚明。所謂「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係依法律所創設之質權,構成要件明確,並無違反民法第757條:「物權除依法律或習慣外,不得創設」之物權法定原則。被上訴人抗辯上訴人僅以上開規定為依據,違反物權法定原則云云,要無可採。

(二)權利質權(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9年度重訴字第1080號民事判決):

按被告就民事訴訟法第102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民事訴訟法第103條第1項定有明文,觀諸立法意旨謂:「擔保權利人,必就提存物取得質權,乃能完全保護其利益,若提存之現金或有價證券,不作為特定物而保管之,則其所有權移轉於提存所,提存所不過負返還同種現金,或有價證券之債務而已,不能返還其所提存之現金及有價證券也。故提存人與提存所之法律關係,乃一種消費寄託,擔保權利人就此債權應有權利質,而後乃能完全保護其利益,此設立本條之意也」,是依供擔保提存物之立法意旨,擔保提存之性質乃屬提存人與提存所間具有第三人利益契約並附有條件(即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4條第1項規定始得返還,此與清償提存之屬單純利益第三人契約不同)之寄託契約,且不因其具有公法上作為之意義(如處分之異議、國家機關)而異其為私法上法律關係之性質。

(三)非請求權基礎:

1.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易字第698號民事判決:

又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規定,所謂受擔保利益人就供擔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乃係有關供擔保之效力規定,並非請求損害賠償之依據(最高法院79年度台上字第2108號判決意旨參照),是上訴人援引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第103條規定為其請求損害賠償之依據,容有誤會,併此敘明。

2.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上易字第1052號民事判決:

⒉債權人聲請假扣押,法院得酌定擔保金額後命為假扣押,該項擔保金乃係法院就假扣押裁定嗣後因自始不當而撤銷或其他法定原因而撤銷時債權人所應賠償債務人因假扣押或供擔保所受之損害預估其金額後命債權人提存於法院,俾債務人因假扣押事宜所受損害,得就上開擔保金求償,依上開說明,債務人就該提存之擔保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得優先受償,此項質權係基於法律之規定而發生,故為法定質權,得排斥他債權人而優先受償。且上開規定係指上訴人因供擔保所受損害請求賠償時,就該擔保金有優先受償之權,並非實體法請求之依據。申言之,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同法第103條第1項之規定,僅係說明受擔保利益人對供擔保人所供之提存物,得排斥其他債權人優先受償之法律效果,核與實體法上得作為起訴之請求權依據,要非相同。是以,上訴人以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之規定為本件之請求,與法未合,不應准許。

(四)非具獨立財產價值之權利(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抗字第846號民事裁定):

按強制執行法第2章第5節所規定之其他財產權,係指動產、不動產、船舶、航空器以外有財產價值之權利,包括債務人對第三人之金錢債權、請求第三人交付或移轉物之權利,及其他有獨立財產價值之權利(強制執行法第115條第1項、第116條第1項、第117條參照)。而所謂獨立財產價值,是指權利本身得為獨立處分,質權、抵押權等係從屬於其所擔保債權之擔保物權,自非得單獨對之聲請強制執行。又擔保提存之提存物仍係提存人之財產,受擔保利益人依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之規定,就供擔保之提存物享有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據此而論,受擔保利益人就供擔保人提存於提存所之金錢,既非受擔保利益人對提存所之金錢債權,亦非有獨立財產價值之權利,僅得於受擔保利益人之債權人就受擔保債權聲請強制執行,優先對提存物取償以滿足受擔保債權,受擔保利益人之債權人尚不得就此等與質權同一之「受擔保利益」聲請強制執行,且此一受擔保利益,於供擔保人依民事訴訟法第104條第1項聲請,法院依其聲請裁定命返還其提存物確定時,即告消滅。

二、範圍:

(一)及於孳息、超額擔保時限於應供擔保之額度:

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9年度聲字第290號民事裁定

按供擔保之提存物,法院得依供擔保人之聲請,以裁定許其變換,民事訴訟法第105條第1項定有明文。此項規定,於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者,如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之擔保等準用之,為同法第106條前段所明定。惟受擔保利益人依同法第106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規定,就供擔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故其標的之效力範圍應及於提存物之孳息,該受擔保利益人於受有損害後,依法得收取孳息並對該提存物及其孳息有優先受償權(民法第884條、第889條、第901條參照)。是法院裁定許可變換提存物時,自當權衡變換後之提存物與變換前之提存物及其孳息,在經濟上是否具有相當之客觀價值而定,若提存物為有價證券者,尤應對該有價證券所生法定孳息(如可轉讓定期存單之利息、公司股票之現金股利、盈餘及增資配股等)併為斟酌(最高法院93年度台抗字第476號、94年度台抗字第256號裁定要旨參照)。又倘供擔保人超額提供擔保,受擔保利益人亦僅在原應供擔保之額度內享有同質權人之權利,並不因此而當然取得超出本應享有權利之範圍。

2.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7年度司聲字第150號民事裁定

按供擔保之提存物或保證書,除得由當事人約定變換外,法院得依供擔保人之聲請,以裁定許其變換,民事訴訟法第105條第1項定有明文。前開規定,於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者準用之,並為同法第106條所明定。又假扣押之受擔保利益人依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同法第103條第1項規定,就供擔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此項法定質權之效力範圍,應及於提存物之孳息。(台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95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22號參照)

(二)為釋明假扣押而擔保時(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9年度聲字第265號民事裁定):

按訴訟終結後,供擔保人證明已定20日以上之期間,催告受擔保利益人行使權利而未行使者,法院應依其聲請,以裁定命返還其提其存物或保證書,民事訴訟法第104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至所謂訴訟終結,在因假扣押或假處分所供擔保之情形,因該擔保係為保障受擔保利益人因不當假扣押或假處分所受損害而設,倘執行法院已依假扣押或假處分裁定實施假扣押或假處分之執行,則在供擔保人撤回假扣押或假處分之執行前,受擔保利益人所受損害仍可能繼續發生,損害額既未確定,自無強令其行使權利之理。故在假扣押或假處分所供之擔保,供擔保人依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同法第104條第1項第3款規定,聲請以裁定命返還其擔保金之場合,必供擔保人已撤回假扣押或假處分之執行,始得謂與民事訴訟法第104條第1項第3款所定之「訴訟終結」相當,而得依該條款行使定期催告之權利(最高法院86年度台抗字第53號裁判意旨參照)。又按債權人因釋明假扣押之原因而供之擔保,係擔保債務人因假扣押所受之損害;而債務人為免為或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則係備為賠償債權人因免為或撤銷假扣押所受之損害,均屬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所稱之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同法條準用同法第103條第1項之規定,原聲請假扣押之債權人,就債務人為免為或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最高法院95年度台抗第660號裁判意旨參照)。

(三)為撤銷假扣押而擔保時:

1.因撤銷假扣押所生損害說:

(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1年度上字第410號民事判決:

按債務人因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係屬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所稱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同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之規定,原聲請假扣押之債權人,固就該項供擔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惟債務人為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係備供賠償假扣押債權人因撤銷假扣押而受損害之用,非為擔保假扣押債權人本案之請求,故假扣押債權人依法所享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者,以因撤銷假扣押所受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為限。再者,最高法院75年度第8次民事庭會議針對「債權人就債務人因免假執行所提存之擔保物,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惟其質權效力所及之範圍是否只限於因免假執行所生之損害,抑應包括本案給付?」,係決議當僅認以「因免假執行而受之損害」為限,始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不包括「本案之給付」在內,同認僅限於因免假執行所生之損害,始就債務人因免假執行所提存之擔保物,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而不包括本案之給付。同理,則就債務人因撤銷假扣押所提存之擔保物,假扣押債權人亦應僅限於撤銷假扣押所生之損害,始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

(2)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9年度上更一字第4號民事判決:

(二)上訴人主張其對系爭提存金享有優先受償權,為無理由:上訴人雖主張:依司法院第三期司法業務研究會乙說之結論:強制執行法第133條規定因執行假扣押收取之金錢,及依分配程序應分配於假扣押債權人之金額應提存之,其立法意旨應指專為假扣押債權人而提存,非為債務人而提存,嗣假扣押債權人如本案獲勝訴判決確定,即得單獨就此而受償。並以最高法院95年台抗字660號判決意旨為其依據云云。然查:1、民事訴訟法第96條第1項所稱訴訟費用之擔保,係為確保原告日後對於被告履行賠償訴訟費用之義務,法院因被告之聲請,命原告預供之擔保。如原告日後不履行其所負賠償費用之義務時,依同法第103條之規定,被告就該供擔保之提存物有優先受償之權利。至於債務人因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係屬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所稱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同法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之規定,原聲請假扣押之債權人,固就該項供擔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惟所謂準用,係指在性質相同之範圍內,當然的予以適用而言。債務人為撤銷假扣押而提供之擔保,係備作賠償假扣押債權人因撤銷假扣押而受之損害,非為擔保假扣押債權人本案之請求,故假扣押債權人依法所享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者,以因撤銷假扣押所受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為限。蓋假扣押係對債務人之財產禁止其處分,以保全將來債權人本案請求之強制執行為目的,假扣押之強制執行,僅止於查封債務人之財產而已。如該假扣押未被撤銷,本案之請求獲得勝訴確定,債權人雖得以本案之勝訴確定判決為執行名義對該被假扣押之債務人財產繼續實施強制執行,以求獲償,但對該被查封之財產並無優先權。茲因債務人提供擔保而撤銷假扣押,反使本案之請求權對該代替被查封財產之擔保物有優先權,殊不合理。故假扣押債權人不得以屬普通債權之本案請求,主張就債務人為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主張優先受償。即債務人為撤銷假扣押而提供之擔保,係備作賠償假扣押債權人因撤銷假扣押而受之損害之用,是假扣押債權人得依民事訴訟法第103條第1項規定,享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者,以因撤銷假扣押所受之損害之賠償請求權為限,其本案請求並非撤銷假扣押之賠償請求,不得就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主張優先受償。是上訴人此部分主張,自無可採。2、最高法院75年度第8次民事庭會議決議㈡提案「債權人就債務人因免假執行所提存之擔保物,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惟其質權效力所及之範圍是否只限於因免假執行所生之損害,抑應包括本案給付?」,其決議採甲說,當僅認以「因免假執行而受之損害」為限,始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不包括「本案之給付」在內」。是本件上訴人主張欲以給付價金之債權就被上訴人威松公司所提存之擔保金有相當於質權之優先受償權,揆諸前開說明,該債權既非「因免扣押而受之損害」,其請求顯然於法無據。

(3)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8年度事聲字第68號民事裁定

債權人因聲請假扣押所供之擔保金,係備供賠償受擔保利益人即債務人因假扣押所受之損害;假扣押債務人為免為或撤銷假扣押所提供之擔保,係備作賠償假扣押債權人因免為或撤銷假扣押所受損害之用,非為擔保假扣押債權人本案之請求,故假扣押債權人依法所享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者,以因撤銷假扣押所受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為限,不包括以屬普通債權之本案請求。

(4)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7年度上易字第116號民事判決:

上訴人前聲請對威松公司之財產於700萬元內為假扣押,經台中地院103年度司裁全字第93號裁定准許,上訴人並聲請假扣押執行,經威松公司於103年1月28日提供系爭擔保金免為假扣押。嗣上訴人訴請威松公司返還買賣價金984萬6500元獲本院104年度上字第266號勝訴判決確定後,以該確定判決為執行名義聲請就系爭擔保金為強制執行,此為兩造所不爭執之事實。查假扣押係對債務人之財產禁止其處分,以保全將來債權人本案請求之強制執行為目的,假扣押之強制執行,僅止於查封債務人之財產而已,故假扣押事件所執行假扣押債務人之財產,其所有權仍屬假扣押事件之債務人,僅其處分權受有限制而已,我國強制執行法係採債權人平等主義,除依其他法令之規定有優先受償之債權外,不因債權人聲請執行之先後或先聲請假扣押而有所差異,是如該假扣押未被撤銷,本案之請求獲得勝訴確定,債權人雖得以本案之勝訴確定判決為執行名義對該被假扣押之債務人財產繼續實施強制執行,以求獲償,但對該被查封之財產並無優先受償權。若因債務人提供擔保而撤銷假扣押,反使本案之請求權對該代替被查封財產之擔保物有優先受償權,殊不合理,故假扣押債權人不得以屬普通債權之本案請求,就債務人為撤銷假扣押而提供之擔保,主張優先受償。又債務人因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係屬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所稱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同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之規定,原聲請假扣押之債權人,固就該項供擔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惟債務人為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係備供賠償假扣押債權人因撤銷假扣押而受損害之用,非為擔保假扣押債權人本案之請求,故假扣押債權人依法所享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者,以因撤銷假扣押所受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為限。且最高法院75年度第8次民事庭會議針對「債權人就債務人因免假執行所提存之擔保物,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惟其質權效力所及之範圍是否只限於因免假執行所生之損害,抑應包括本案給付?」係決議僅認以「因免假執行而受之損害」為限,始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不包括「本案之給付」在內,同認僅限於因免假執行所生之損害,始就債務人因免假執行所提存之擔保物,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而不包括本案之給付,則就債務人因撤銷假扣押所提存之擔保物,假扣押債權人亦應僅限於撤銷假扣押所生之損害,始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本件上訴人係以本案訴訟判決確定對威松公司有請求返還買賣價金984萬6500元債權存在,聲請對系爭擔保金為強制執行,上訴人並非受有撤銷假扣押之損害,就系爭擔保金即無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自無優先受償之權,上訴人主張其債權就系爭擔保金有優先受償之權,要屬無據。

2.本案請求說(?):

(1)最高法院95年度台抗字第660號民事裁定:

惟查假扣押係以保全金錢請求之強制執行為目的(本院二十三年抗字第二八六號判例參照),債務人因免為或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係屬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所稱之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同法條準用同法第一百零三條第一項之規定,原聲請假扣押之債權人,就該項擔保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又債務人提供之此項擔保,乃所以擔保假扣押債權人本案之請求者。其後該債權人如獲得本案請求之勝訴確定判決,即得執以請求就該項擔保金執行優先受償

(2)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09年度事聲字第40號民事裁定:

假扣押係以保全金錢請求之強制執行為目的,債務人因免為或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係屬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所稱之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該條準用同法第103條第1項之規定,原聲請假扣押之債權人,就該項擔保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又債務人提供之此項擔保,乃所以擔保假扣押債權人本案之請求者,其後該債權人如獲得本案請求之勝訴確定判決,或雖未確定而併諭知假執行之宣告,即得執以請求就該項擔保金執行優先受償。是債務人因免為或撤銷假扣押而供擔保之提存物,如經受擔保利益人之債權人聲請執行法院對之強制執行後,債務人聲請返還提存物,即為強制執行法第51條第2項所定就查封物所為有礙於執行效果之行為,法院即無從適用民事訴訟法第106條、第104條第1項規定,依供擔保人即債務人之聲請,以裁定命返還其提存物(最高法院94年台抗字第464號、95年台抗字第660號裁定要旨參照)。

(四)為免假執行而供擔保時:

1.因免假執行而不足受償之損害:

(1)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479號民事判決

按假執行宣告制度,旨在賦予未確定判決以執行力,使原告得於本案判決確定前,據以聲請法院對被告實施強制執行,以實現執行名義所載債權內容。而為兼顧保護被告之利益,雖設有免為假執行制度,以為平衡;然若因被告不當供擔保免為假執行而停止假執行程序,致使原告執假執行執行名義所載之債權內容本可實現,最終卻因免假執行而無法滿足受償,該不足受償部分,自屬原告因免假執行而受之損害,依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規定,原告就被告所供免假執行之提存物,即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且此所謂之「不當」,不以被告須負侵權行為責任為限,凡原告最終受有不足受償之損害皆屬之。

(2)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重上更二字第121號民事判決

按假執行宣告制度,旨在賦予未確定判決以執行力,使原告得於本案判決確定前,據以聲請法院對被告實施強制執行,以實現執行名義所載債權內容。而為兼顧保護被告之利益,雖設有免為假執行制度,以為平衡;然若因被告不當供擔保免為假執行而停止假執行程序,致使原告執假執行執行名義所載之債權內容本可實現,最終卻因免假執行而無法滿足受償,該不足受償部分,自屬原告因免假執行而受之損害,依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規定,原告就被告所供免假執行之提存物,即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且此所謂之「不當」,不以被告須負侵權行為責任為限,凡原告最終受有不足受償之損害皆屬之(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479號判決意旨參照)。被上訴人雖抗辯:福聚公司以系爭提存物供擔保免為假執行,並對第561號判決提起上訴,屬訴訟權之正當行使;且上訴人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類推適用民事訴訟法第395條第2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已受敗訴判決確定;福聚公司縱未供擔保免為假執行,系爭債權於第372號判決確定時能否獲償尚屬未定;上開本金2,455萬4,196元之法定遲延利息部分非屬損害範圍云云。惟所謂「不當」供擔保免為假執行,不以被上訴人須負侵權行為責任為限,凡上訴人最終受有不足受償之損害皆屬之,自不得因上訴人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敗訴確定,即謂福聚公司供擔保免假執行並無不當。又被上訴人已不爭執上訴人因福聚公司供擔保免為假執行而不足受償之本金2,455萬4,196元,即為其所受損害數額;又該本金之利息部分亦屬損害範圍,亦如前述,則其抗辯系爭債權於第372號判決確定時能否獲償尚屬未定,且利息非屬損害範圍云云,亦非可取。

2.假執行執行名義所載債權本可實現而不足受償方屬損害(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重上字第318號民事判決):

又按假執行宣告制度,旨在賦予未確定判決以執行力,使原告得於本案判決確定前,據以聲請法院對被告實施強制執行,以實現執行名義所載債權內容。而為兼顧保護被告之利益,雖設有免為假執行制度,以為平衡;然若因被告不當供擔保免為假執行而停止假執行程序,致使原告執假執行執行名義所載之債權內容本可實現,最終卻因免假執行而無法滿足受償,該不足受償部分,自屬原告因免假執行而受之損害,依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規定,原告就被告所供免假執行之提存物,即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且此所謂之「不當」,不以被告須負侵權行為責任為限,凡原告最終受有不足受償之損害皆屬之(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479號判決意旨參照)。是上訴人固非不得以被上訴人不當供擔保免為假執行,致其受有損害為由,主張在該損害範圍內,其就被上訴人所供免假執行之提存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惟仍須被上訴人供擔保免為假執行後,確有假執行執行名義所載之權利內容本可實現,最終卻因免假執行而無法滿足受償之情形,始可謂上訴人因被上訴人不當供擔保免為假執行受有損害,而得主張上開權利。

3.因免假執行所生損害(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訴字第4064號民事判決):

四、按宣告原告供擔保後得為假執行,同時宣告被告預供擔保免為假執行之判決,係為平衡原、被告雙方之利益,原告所供擔保,係備不當執行時賠償被告之用,被告預供之擔保,則係預為不當阻止假執行時賠償原告而定(最高法院84年度台抗字第517號民事裁判參照)。另按民事訴訟法第522條第1項及第527條規定,債權人就金錢請求或得易為金錢請求之請求,欲保全強制執行者,得聲請假扣押;假扣押裁定內,應記載債務人供所定金額之擔保或將「請求之金額」提存,得免為或撤銷假扣押。可知債權人因聲請假扣押所供之擔保金,係備供賠償受擔保利益人即債務人因假扣押所受之損害,而債務人聲請免為或撤銷假扣押執行,所提供之擔保金,則含有備供受擔保利益人即債權人將來強制執行之意。是以後者,如債權人本案訴訟已獲勝訴判決確定,或雖未確定而併諭知假執行之宣告,自得就該備供強制執行之擔保金實施強制執行,以獲清償(最高法院94年度台抗字第464號民事裁判參照)。又假扣押係屬保全處分,而假執行宣告制度,旨在賦予未確定判決以執行力,使原告得於本案判決確定前,據以聲請法院對被告實施強制執行,以實現執行名義所載債權內容,然為兼顧保護被告之利益,並設免為假執行制度,以為平衡(最高法院99年度台抗字第89號民事裁判參照),則屬保全程序之假扣押既含有備供受擔保利益人將來強制執行之意,舉輕以明重,本案訴訟之假執行宣告,其擔保效力自不應低於假扣押程序之擔保金,當亦屬備供受擔保利益人為本案確定後之強制執行。再按債權人就債務人因免假執行所提存之擔保物,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惟其質權效力所及之範圍是否只限於因免假執行所生之損害,抑應包括本案給付?最高法院於75年度第8次民事庭會議決議(二)決議認為:金錢債務之假執行,債務人提供擔保免假執行後,被判決敗訴確定,債權人聲請就擔保金求償,惟已有第三人具狀聲明參與分配,此種情形,按債務人所供免假執行之擔保金,係為賠償債權人因免假執行而受之損害,僅於債權人請求賠償損害時,債權人始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故仍應制作分配表分配,即以「因免假執行而受之損害」為限,始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不包括「本案之給付」在內。而上開決議所謂債權人就債務人因免假執行所提存之擔保物,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其質權效力所及之範圍,僅限於因免假執行而受之損害為限,不包括本案給付,係指有多數債權人參與分配時,受擔保利益之債權人就本案之給付,並無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亦即無優先受償之權利而言;非謂受擔保利益之債權人之本案給付,不得就該擔保金聲請強制執行,以資取償(台灣高等法院85年度抗字第2793號民事裁判參照)。從而,被告抗辯原告不得持台灣高等法院105年度重上字第402號確定判決對被告提存所105年度存字第9302號提存事件之系爭提存款聲請強制執行,為不可採。

(五)為停止執行而供擔保:

1.本案請求(?)(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09年度司聲字第198號民事裁定):

按債務人在查封後就查封物所為有礙於執行效果之行為,對於債權人不生效力,強制執行法第5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按,債務人因停止執行而供之擔保,係屬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所稱之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同法條準用同法第103條第1項之規定,原聲請強制執行之債權人,就該項擔保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又債務人提供之此項擔保,乃所以擔保債權人本案之請求者。其後該債權人如獲得本案請求之勝訴確定判決,即得執以請求就該項擔保金執行優先受償。可知債務人聲請停止執行所提供之擔保金,則含有備供受擔保利益人即債權人將來強制執行之意。是以如債權人本案訴訟已獲勝訴判決確定,或雖未確定而併諭知假執行之宣告,自得就該備供強制執行之擔保金實施強制執行,以獲清償。

2.未能即時受償或因另供擔保強制執行所受之損害(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抗字第1052號民事裁定):

抗告意旨雖以:系爭抵押物第一次拍賣所定最低拍賣價額扣除房貸及系爭執行債權後,仍有餘額953萬元足敷停止執行之擔保,故無命伊供擔保之必要云云。然抗告人向原法院聲請停止執行,已表明願供擔保303萬3333元(見原法院卷第10頁),其再爭執命供擔保之必要性,已不足取。且債務人因停止執行而供之擔保,係屬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所稱之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同條準用同法第103條第1項規定,聲請執行之債權人,就該項擔保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倘債務人就聲請停止執行之本案訴訟敗訴確定,該債權人就其未能即時受償或因另供擔保強制執行所受之損害,得就該項擔保金執行優先受償。至拍賣抵押物清償執行債權之餘額,則為全體債權人之總擔保,因停止執行所受損害之債權人就之無優先受償權,縱有餘額,亦不能替代系爭擔保金,抗告人據此主張無供擔保之必要性,核非可採。

3.超過債權人因停止執行所受損害之擔保金,屬債務人之財產,仍得作為執行標的(但應無質權之效力)(最高法院97年度台抗字第504號民事裁定):

按債權人因聲請假扣押所供之擔保金,係備供賠償受擔保利益人即債務人因假扣押所受之損害,而債務人聲請免為或撤銷假扣押執行所提供之擔保金,乃在擔保假扣押債權人本案之請求,含有備供受擔保利益人即債權人將來強制執行之意。又執行債務人因停止執行而供之擔保,係屬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所稱之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同法條準用同法第一百零三條第一項規定,聲請執行之債權人,就該項擔保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債務人提供之此項擔保,乃所以擔保債權人因停止執行所受損害之賠償,故其後債務人就聲請停止執行之本案訴訟倘經敗訴確定,債權人就其未能即時受償或因另供擔保強制執行所受之損害,固得就該項擔保金執行優先受償,惟超過債權人因停止執行所受損害之擔保金,仍屬債務人之財產。本件相對人聲請撤銷假扣押執行所提供之擔保金三百六十七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元,既含備供受擔保利益人即再抗告人將來強制執行之意,自得供為再抗告人強制執行之財產。又再抗告人因停止強制執行雖受有損害,若其損害額未逾相對人聲請停止執行所供擔保金三百九十萬元,則此項擔保金超過再抗告人之損害額部分,仍屬相對人之財產,非不得作為再抗告人強制執行之標的。而強制執行查封債務人之動產或不動產,以其價格足以清償強制執行之債權額及債務人應負擔之費用為限,為強制執行法第五十條、第一百十三條所明定。此規定旨在保護債務人,避免債權人任意聲請超額查封。於債務人有多數財產可供執行時,即應以此為標準加以選擇,就債務人財產價值與債權額相當之財產為強制執行。本件若再抗告人選擇相對人上述之擔保金及銀行存款為強制執行,可否滿足再抗告人之系爭執行債權本息及應負擔之執行費用?有查明之必要。果爾,再抗告人再查封相對人上開不動產有無超額查封情形?非無審酌餘地。

三、拋棄優先受償之認定:

(一)單一債權人(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9年度抗字第311號民事裁定):

按執行債務人因停止執行而供之擔保,係屬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所稱之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同條準用同法第103條第1項規定,聲請執行之債權人就該項擔保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又債務人提供之此項擔保,乃擔保債權人因停止執行所受損害之賠償,故其後債務人就聲請停止執行之本案訴訟倘經敗訴確定,債權人就其未能即時受償所受之損害,即得就該項擔保金優先受償。次按債務人為停止執行而提供之擔保,除具有上述擔保功能外,如屬債務人之財產,受擔保利益人之債權人自得以其他執行名義聲請就該擔保物強制執行,此際,應解為受擔保利益人已含有於強制執行債權範圍內拋棄對該擔保物行使權利,而同意供擔保人聲請返還擔保物之意思表示。惟債權人是否就該擔保物以其他執行名義聲請強制執行,而有拋棄對該擔保物行使權利之意思,應就具體情形認定之。

(二)多數債權人(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抗字第232號民事裁定):

原法院提存所以相對人曾持其他執行名義聲請扣押抗告人提存之系爭400萬元擔保金之事實,認定相對人已拋棄對該擔保物行使權利,而將該筆擔保金依支付轉給處分撥交原法院民事執行處,固非無見,並有本院93年3月份民事庭庭長法律問題研討會決議作成相同結論可參(見本院卷)。然上開法律問題研討會決議,將此一強制執行聲請行為解為受擔保利益人已含有拋棄對提存物行使權利之意思,其理由乃因認受擔保利益人此際並無所謂損害之發生,倘認不得逕由執行法院對該提存物發未附條件之收取命令或移轉命令或支付轉給命令,而尚需由供擔保人聲請裁定返還擔保金後,始得領取提存物,僅徒增勞費,且不符便民之旨而為上開決議。惟本件相對人另案聲請強制執行事件之債權人,除本件相對人外,尚有其他併案執行之債權人,若依支付轉給命令將系爭擔保金逕向民事執行處給付之結果,勢將使該筆擔保金納入本件抗告人之擔保財產,而歸由抗告人之全體債權人參予分配,與強制執行事件中僅有受擔保利益人1人為債權人,係由受擔保利益人單獨分配該筆擔保金,故執行結果對於受擔保利益人不生任何損害之情形,迥然不同。揆諸執行假扣押所提供之擔保金,目的係為擔保債務人因假扣押所受之損害;且依民事訴訟法第103條第1項規定,受擔保利益人對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即得就該提存物優先受償等情以觀,則於有多數債權人之強制執行事件中,得否以受擔保利益人以另案聲請就假扣押擔保金強制執行,即解為受擔保利益人有拋棄得就該擔保金優先受償之意,已非無疑。又民事訴訟法第104條所定3款得返還擔保物之事由,並未有供擔保人可在發覺受擔保利益人以另案請求強制執行時,即得逕依強制執行程序,將該擔保金取回用於清償供擔保人對其他債權人債務之規定,可否據此為不利於受擔保利益人之擴張解釋,顯有可議。參諸本件相對人於發覺該擔保金將歸由全體債權人共同參與分配後,已具狀撤回對系爭擔保金之強制執行,益徵其自始即無拋棄對該擔保金優先受償之意甚明。故原法院提存所依原法院民事執行處核發之支付轉給命令,於100年7月15日以(100)取智字第1888號支付轉給處分將系爭400萬元擔保金撥交予民事執行處,尚有未洽。

四、有關取償之議題:

(一)就無爭執部分取償(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非抗字第74號民事裁定):

債權人因聲請假執行所提存之擔保物,係屬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所稱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同法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之規定,受擔保利益人就該項供擔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且依民事訴訟法第103條第1項之立法理由觀之,可知民事訴訟法第103條第1項所稱之質權,性質上屬權利質權,受擔保利益人除依民法第903條至905條規定,亦得依民法第893條第1項有關拍賣質物之規定實行其權利(民法第906條之2規定參照)。準此,於假執行債權人提存現金供擔保時,受擔保利益人固可向法院聲請拍賣質物(即債權人對提存所之消費寄託物返還請求權),以取得強制執行法第4條第1項第5款之執行名義;惟有鑑於質權係未經登記之擔保物權,就所擔保債權之發生或其範圍常不明確,故於踐行拍賣程序時,不應與已登記之抵押權完全相同,非訟事件法乃於94年8月5日修正施行時增設第73條規定,法院於裁定前,宜使債權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以確定其債權是否屬於擔保債權之範圍,如債務人就擔保物權所擔保債權之發生或其範圍有爭執時,法院僅得就無爭執部分裁定准許拍賣之,以確保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之權益及非訟程序之進行,俾免將來對債務人造成難以回復之傷害(非訟事件法第73條第1項立法理由參照)。由上以觀,如假執行受擔保利益人聲請法院裁定許可拍賣質物,經假執行債權人陳述意見後,對於擔保債權是否發生及其範圍有所爭執時,法院即應駁回拍賣質物之聲請,不應准許

(二)以拍賣方式取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司拍字第201號民事裁定):

一、按被告就前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此項規定,於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者準用之。民事訴訟法第103條第1項、第106條定有明文。質權人於債權已屆清償期,而未受清償者,得拍賣質物就其賣得價金而受清償;又權利質權,除本節有規定外,準用關於動產質權之規定。民法第893條第1項、第901條分別定有明文。又質權人不自行拍賣,而聲請法院拍賣質物,則法院自亦應為許可之裁定,亦有最高法院52年度台抗字第128號判例可供參照。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前依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下稱新北地院)106年板全字第61號民事假扣押裁定,向鈞院提存擔保金新臺幣(下同)18萬3333元。又相對人與聲請人間就前開假扣押所生之損害賠償訴訟,經新北地院107年度板簡字第948號判決相對人應給付聲請人18萬元確定。聲請人就前開提存擔保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且於債權屆期後未受清償,為此聲請准予拍賣質物,以資受償。並提出民事假扣押裁定、撤銷假扣押裁定、民事判決、確定證明書及提存書等件影本為證。

(三)其他債權人取償時點限制(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抗字第534號民事裁定):

按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規定,法院為原告勝訴判決時,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宣告被告預供擔保,或將請求標的物提存而免為假執行。原告就該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同法第106條準用第103條)。故被告提供免為假執行之擔保,係備供原告因免假執行所受之損害,原告日後取得勝訴判決,就免為假執行所受之損害請求賠償時,享有與質權人同一之權利,換言之,原告如係行使本案之給付,則無主張優先受償之餘地(最高法院57年度第1次民、刑庭總會會議決議㈢、75年度第8次民事庭會議決議㈡結論參照)。然而,被告提供免為假執行之擔保,除具有上開擔保功能外,亦屬於被告之財產,被告之債權人自得聲請對該擔保物強制執行,惟在債權人與受擔保利益人非同一人時,為保障受擔保利益人所享有之優先受償權,應待判決確定,確定受擔保利益人可否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及其數額後,其他債權人始得就擔保物取償;在債權人與受擔保利益人為同一人時,債權人不待准予假執行之本案判決確定,即以其他執行名義聲請執行免為假執行之擔保時,應認其對於因免為假執行所受損害,放棄對擔保物主張優先受償之意思,而此舉並未妨害他人之權利,法律上應無不許之理。

(四)取償前仍得作為假扣押之標的(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抗字第810號民事裁定):

四系爭提存擔保金係備供相對人因原法院98年度司執字第9341號拍賣抵押物事件停止執行所受損害之賠償,依強制執行第30條之1準用民事訴訟法第106條、第103條前段規定,相對人就因停止執行所受損害,對於系爭提存擔保金,有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惟相對人行使該權利,就系爭提存擔保金取償以前,系爭提存擔保金仍為抗告人之全體債權人債權之總擔保,相對人以原法院100年度宜全字第1號假扣押裁定為執行名義,聲請原法院扣押系爭提存擔保金,僅發生禁止抗告人取回系爭提存擔保金之效力,並非以系爭提存擔保金逕行供相對人在原法院100年度司執全字第20號事件主張之執行債權受償之用,自無礙相對人將來就其因原法院98年度司執字第9341號執行程序停止所受損害,請求以系爭提存擔保金優先受償之權利。故抗告人主張原法院扣押系爭提存擔保金,與提存之目的不符,該扣押程序於法不合云云,亦非可採。

五、與提存相關議題:

(一)變換提存物價值是否相當之認定:

1.最高法院96年度台抗字第107號民事裁定:

惟按供擔保之提存物雖得由供擔保人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百零五條第一項規定聲請法院裁定許其變換,然受擔保利益人依同法第一百零六條準用第一百零三條第一項規定,就供擔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既謂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則依民法第八百八十九條、第九百零一條準用上開條文規定,受擔保利益人對於提存物及其孳息,即均有優先受償之權利。是法院裁定許其變換提存物時,自當權衡變換後之新提存物與變換前供擔保之原提存物暨其孳息,其價值是否相當;如提存物為有價證券者,尤應就供擔保後之有價證券所生之法定孳息併為斟酌其客觀價值。

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1年度聲字第271號民事裁定:

次按供擔保之提存物雖得由供擔保人依民事訴訟法第106條、第105條第1項規定聲請法院裁定許其變換,然受擔保利益人依同法第106條準用第103條第1項規定,就供擔保之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既謂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則依民法第889條、第901條準用上開條文規定,受擔保利益人對於提存物及其孳息,即均有優先受償之權利。是法院裁定許其變換提存物時,自當權衡變換後之新提存物與變換前供擔保之原提存物暨其孳息,其價值是否相當;如提存物為有價證券者,尤應就供擔保後之有價證券所生之法定孳息併為斟酌其客觀價值(最高法院96年度台抗字第107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聲請返還提存物之限制(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抗字第375號民事裁定):

按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己名義行使其權利,為民法第242條前段所明定。此項代位權行使之範圍,就同法第243條但書規定旨趣推之,並不以保存行為為限,凡以權利之保存或實行為目的之一切審判上或審判外之行為,諸如假扣押、假處分、聲請強制執行、實行擔保權、催告、提起訴訟等,債權人皆得代位行使。次按假扣押係以保全金錢請求之強制執行為目的,債務人因免為或撤銷假扣押而供之擔保,係屬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所稱之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依同法條準用同法第103條第1項之規定,原聲請假扣押之債權人,就該項擔保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又債務人提供之此項擔保,乃所以擔保假扣押債權人本案之請求者,係為擔保債權人因撤銷假扣押執行所受之損害,並非假扣押之執行標的物。其後該債權人如獲得本案請求之勝訴確定判決,即得執以請求就該項擔保金執行優先受償。另按,債務人在查封後就查封物所為有礙於執行效果之行為,對於債權人不生效力,強制執行法第51條第2項規定自明。是債務人因免為或撤銷假扣押而供擔保之提存物,如經受擔保利益人之債權人聲請執行法院對之強制執行後,債務人聲請返還提存物之行為,難謂非有礙於執行效果,法院即無從適用民事訴訟法第106條、第104條第1項規定,依供擔保人即債務人之聲請,以裁定命返還其提存物。際此,供擔保人則不得再聲請返還該提存物

--

--

吳子毅
吳子毅

Written by 吳子毅

淡水人、貓奴、不是律師

No responses yet